页面

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如果寂寞是種必須》

而我的野貓
掐死整個夏夜
的雨

2010年7月1日星期四

《無題》

晨曦悄悄奏響春光的沉睡
讓梅雨沿著夕陽滑落
親醒寂寞的眼角

而你在草原遼闊之中蘇醒
尋覓黃昏疼痛的枕頭
那些躁動的呢喃

微風將輕柔簇擁離騷夢境
蟬鳴如歌隕落的繁星
像極你壯烈情操

2010年6月2日星期三

《我曾經狂戀一座島嶼》

我曾經狂戀一座島嶼
有暖流的夢境 和春雨翩翩飛舞
我還記得 那些果實都蘇醒了
有南國邊境 斑斕的氣味
像是一首原始古詩
唯有詩人溫柔的隱居
為蒼穹黑夜 呼風喚雨
然後 安靜迎接我的狂戀
那些自泥沙中綻放的詩意
也悄悄地 紅透了

我曾經狂戀一座島嶼
島上居民們都往城市遷居了
徒留我自己 一個囂張的旅行者
尋覓潮汐與礁石的初戀
竊聽來自遠方 沉默不語的季風
還有一些 零星散布的歌
椰子、海鳥、沙礫
蟬鳴、日落、星光
它們正支支吾吾 敞開生命
而我的寂寞 欲言又止

我曾經狂戀一座島嶼
這裡的喧嘩和寧靜 我觸手可及
記憶隨著葉脈凹凸的紋理
重複著 成長和衰老
漁船不曾帶走 這裡的一切
島上的果實 確實鮮艷存在過
詩人的靈魂 風乾成一灘海鹽
像是賦予這座島嶼 最後的存在
我再次為流浪 睜開雙眼
卻再也看不見島嶼了

2010年4月3日星期六

《誰的淚滴卡卡》

你何必佯狂裙擺下的信仰
躁動不安地 假裝在黑暗中漫舞
無言以對粉紅色弧線
在一場霓虹雨季里
街燈糜爛 卻搖滾沸騰了
所有美麗肮髒富有的惡魔
像倒立在星光下的 夢境
欲望組織成 一支神秘狗仔隊
建立起撲克國度 金錢宗教
生存翻覆 顛倒并排著醜陋的臉
優雅地 交換性別的秘密
腐壞的浪漫 充斥漫天腥膻
一如你晦澀卻鮮明的口吻
今夜 誰的淚滴 卡卡

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

《告白書》

有沒有一句贊美
蒼老斑駁:
“悄悄地。從你安寢的夢中。背著月光。渲染一絲銀白的思量。”
有沒有一句幽默
可愛滑稽:
“你百般柔情的眼神。早已深深窒息了。我的心臟。夢想。草原。”
有沒有一句安慰
暗藏玄機:
“穿越那山陰霾。我的雲朵。將盛滿你的哀愁。”
有沒有一句謊言
深邃傷感:
“你的味道。如此苦澀。如此不堪。你究竟是誰?”
有沒有一句諷刺
嬌美帶刺:
“關於夢魘的傳說。一切正要把你的宇宙。崩裂。洪荒。”
有沒有一句問候
簡潔明瞭:
“夜深的夢境。是否春暖花開依舊?”
有沒有一句髒話
鏗鏘有力:
“你他媽的!我愛你,你知不知道?”

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帶我去遠方》為自己找一個遠方

天空很藍,海水很青。海港、輪船、糖果鋪、菜市場,繽紛景色創造了青春放肆的幻想,有種對於夢想的憧憬,正在故事里慢慢成長著。

電影英文名稱取自于美國詩人E.E.Cum mings的一首情詩《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中文譯成“我從未旅行過的地方”,我想這劇情故事更貼切于這英文名稱上吧。

傅天余導演說過:“我們生來就是爲了前往一個未曾旅行過的地方。”人生的成長是一趟漫長旅程。在過程中彼此不斷經歷著各自不同的故事,再從中去尋獲某種對於自己意義非凡的夢想。我們會執著地嚮往,我們奮力追逐,因為我們如此年輕。小桂的色盲島、阿賢的理想愛情,都是他們所夢寐以求的地方。

小桂先天色盲,總被身邊的人嘲笑。致使她長大后,從原本樂觀開朗的個性變得沉默寡言。與她親如兄妹的表哥阿賢,總是帶領著她認識外頭無奇不有的世界。於是,小桂認識了色盲島的存在,一心嚮往著。她試圖找一個不被孤立、沒有寂寞的世界。“遠遠的海中間有一座島嶼,我好想過去看一看。”這造句從小桂的口中道出,隨著眼神遠遠地張望,簡單的字句,仿佛透漏著背後深遠的含義。她內心不為人知的孤獨,在那瞬間如斯透明。

而阿賢對于愛情的理想與執著,早已成為小桂心中的秘密。小桂因為父親送她的眼鏡,從此為她的世界繪上鮮艷色彩,單一事物在她眼中不僅是單一的顏色。也許如此,她并不會以異樣的眼光去看待阿賢的愛情觀。或者說倆人同病相憐也好。但這是一種相互尊重。雖說,眼睜睜看著表哥與男友耳鬢廝磨的畫面,對小桂而言是幾分殘忍、幾分尷尬的。然而,正如導演所言“Try To Understand”。總有些事情令我們深感疑惑,但我們何不試著從他人立場去理解那些心中的“為什麽”呢?

阿賢終究因無法面對感情挫傷,而選擇燒炭自殺。還記得那一幕情景:“…若是你要關閉我 我和我的生命將闔攏 很美地 很驟然地 正如那朵花的心臟 在幻想雪花小心翼翼地四處落下…”《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的詩句一字字背誦,我仿佛感覺阿賢幾近崩潰的情緒,在昏暗的房里彌漫著。內心是多么的悲憤、多么的寒風刺骨。

在阿賢男友搭船離開當兒,小桂忽來的念頭,急忙奔前向他揮手道別。小桂是替阿賢這么做的。這時我不禁回想起,小時候的阿賢也以同樣的方式,與初戀男友道別著。兩幅畫面,在腦海裡翻覆重疊,這是非常感動的。因為,小桂并非理所當然地憎恨他對表哥的背叛與傷害。小桂或許從倆人的感情中理解了什麽,才淡淡地揮手以示對他的某種諒解。

劇情尾聲,小桂最終沒有去過色盲島,只是幸福地從碧海藍天的島嶼夢中蘇醒過來。她看見剛下過雨的天空有道彩虹,遠在天邊。她慢慢展開笑顏,這一切仿佛雨過天晴了。或許,她曾經抵達過心中渴望的遠方。或許,未知的遠方,仍在世界的另一頭等待著她。

放任心中的流浪,為自己找一個遠方吧!找一天,我們可以共同攜手,一起為生命旅行。


p.s. 我漸漸迷戀著高雄的美。

2010年3月20日星期六

《霓虹心》愛是種需要

孤獨的瑞典母親Kicki,藉由一趟台灣旅行,試圖拉近與兒子Victor疏離的關係。抵達台灣后,仍然無法化解彼此之間的陌生尷尬,於是倆人開始展開了各自的旅程故事。

過程中,Victor認識了弟弟。他跟隨著弟弟的電單車在台北四處流浪,從而建立起倆人的友誼,甚至產生了相互依存的親切感。在Victor知曉母親來台尋找男友的真正目的後,他更是不斷逃避著母親,轉而投靠弟弟。然而,弟弟卻因為父親負債的困擾,連累了Victor一同被黑道挾持。

另方面,Kicki卻因闖入男友張先生的家,掀開了所有倆人不曾提及的家庭背景。這使得Kicki稍顯失落,加上Victor的逃避,更是讓她難過不已。一趟看似愉快的旅行,卻搞成一場僵局。劇中有許多畫面,凸顯了Kicki的孤獨。有種莫名的心酸在心裡涌出,Kicki仿佛失去了所有,然而她需要的無非只是種單純的 陪伴與安撫。

Victor的失蹤,讓Kicki驚慌失措得很,畢竟人在語言不通的他鄉。最終,Kicki在解救了Victor同時,也挽回了兒子的愛與寬容。至於,弟弟對Victor似有若無的曖昧。也許將會譜出動人的異國戀曲,也許僅是如此保持著朦朧的美感,那始終是種美麗的想象。

這是一次特別的經驗。借由述說瑞典人在台灣所發生的故事,其中表達了一件簡單事情,就是愛。無論是Kicki對張先生的愛,抑或弟弟對Victor的愛,這些愛都曾經溫熱過彼此的心靈。唯一不變的,是Kicki對Victor的母愛。

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

《Tiramisu》

這裡的風好大。迎面吹向他那張落魄的臉,頭髮在空中凌亂紛飛著。這裡是公寓的頂樓,他正坐在圍墻上面。是的,他想自殺。爲了這場自殺,他可費盡心思,連續失眠了一個禮拜。夜深人靜之時,他常常窩在棉被里,不斷內心自問著:“為什麽我要自殺?”他并不曉得這恐怖的念頭從何而生,他只知道自己已活得不耐煩。

自從,母親在一年前不幸於一場車禍喪命之后,就只剩下他和一個染上毒癮的父親同居在這棟廉價公寓里。多年以來,他早已習慣了父親吸毒的行為,視如日常生活一般。每個晚上,他慣性地扭開電視收看八點檔連續劇,兩戶豪門世家相互爭奪地位、名利的爛劇情,總讓他在螢幕前頻頻臭罵著誰的奸詐或誰的愚蠢。而父親則安靜坐在一旁,把工具、材料擱在桌上,手裡握著打火機,接著把藥粉裝入特製儀器里,開始一次又一次偉大的科學實驗。當他入房就寢之前,總是不忘對父親孝敬叮嚀道:“別吸太晚啊,早點睡!”

早上出門工作時,他會把父親鎖在屋裡。早午餐也預先準備好了。某天傍晚,他收工返家。一開啟大門,卻不見父親的蹤影。只見屋內翻箱倒柜、遍地雜物,凌亂得一塌糊涂,就像是竊賊到訪過的那種凌亂。一開始,他真有幾分慌張,但這情緒也急速緩和下來。他踏入房間里,窗簾輕盈隨風飛舞著,夕陽把房間渲染成一片詩意的金黃色澤。他慢慢走向窗臺,探頭望向窗外的風景,不由自主地嘆氣:“或許,他要的,是更多的自由吧。”他突然領悟了父親的逃跑。是的,父親就像母親一樣偉大,爲了他偉大的科學實驗,決心到遠方流浪去。只是這科學實驗,至今還是被所有政府規定為是件犯法的事。

至於母親在他心目中更是偉大了。一年前,就在他生日的那天。母親正好從對面街的蛋糕店買了塊Tiramisu,打算為他慶生。那家蛋糕店的Tiramisu有種讓他無法自拔的魅力,每年生日都非吃不可。然而,母親一個不小心,把蛋糕盒打翻在泊油路上,回頭撿起,卻被一輛貨車狠狠撞個正著。蛋糕被輪胎碾得稀巴爛。路面沾滿了粘稠的奶油,混合血的腥味,美好的生日卻成了他永生的噩夢。這事情,仍舊在他心裡耿耿于懷,他當然無法原諒自己的錯。那天,他許下了個願望,他希望自己可以早日和母親重逢。也許在那一刻,冥冥之中他內心早已萌生了自殺的念頭。

他坐在圍墻上沉思,也好一段時間了。早上剛下過一場雨,所以天氣不至於熱到他會迫不及待地往下跳。這裡的風還是很大,他低頭俯瞰著對面街的蛋糕店,是的,他最愛的Tiramisu,他嘴角不自覺上揚了。

他突然哼起了生日歌,卻有些哽咽。他從口袋里拿出皮夾,把藏在皮夾里的全家福取了出來。靜靜地注視著照片:“爸爸、媽媽,和我。”這是他十八歲生日那年,所拍下的照片。他眷戀著當年幸福美滿的生活,卻也只能淡淡地回味。他試圖在臨死前,把每個人的臉孔記得牢牢的,以方便到了地府還能憑著記憶與父母相認。

突然,他把照片翻了過來。上面寫著:“Tiramisu,意大利文,意即‘帶我走’”。他發現了這照片隱藏著他所不曾發現的秘密,活了三十多個年頭,才頓然曉得Tiramisu背後的真正含義。他頓時回想起母親死去的那天,回想起父親逃走的那幕黃昏夕陽。眼前有歸巢的鳥群掠過,視線隨它們飛去的方向緩緩移動著,愈來愈遠了。“原來,這一切都是種安排。”他語氣沉重。

他放飛了照片,夕陽來了,他跳了下去。如果他沒計算錯誤的話,降落點應該會是在那家蛋糕店門前。

2010年3月16日星期二

《愛蓮說》

你是一首陳舊不朽的情歌
適合於夜深湖畔
和自己
耳鬢廝磨地舞蹈
月光如斯輕盈
躺臥在湖床
戲水鴛鴦

那朵朵亭亭玉立的夢
為何總出淤泥而不染
垂柳的寂寞
含苞待放
誰來為我解放昏黃
微風搭乘落魄的迷霧
熄滅一盞孤帆星火
餘下遍地憂傷

而我炙熱的淚光
無法再為欲望前瞻
一雙愛慕的眼神
狂熱 冷冽 交纏
你的千姿百態詩意一般
如此 遠遠的
只能遠觀
只是遠觀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停車》—黑色幽默

一個只賣口感不賣精神的蛋糕店老闆娘。
一對失去獨子的老夫婦和早慧的孫女。
一個把魚頭藏在廁所里的理髮廳老闆。
一個被討債流氓圍堵的香港裁縫師。
一個經營賣淫服務業的火爆皮條客。
一個想逃脫馬夫魔掌的大陸妓女。
一個自稱是戰鬥機飛行員的德士司機。
一對因無法生育而感情日漸疏遠的夫妻。

一如往常的母親節,陳莫約好與妻子共進晚餐,以拉進彼此疏遠的距離。然而,在停下車買蛋糕以后,事情的發生,隨著日落變得愈來愈荒謬。

【惡搞幽默,暗諷社會】
這是一部頗有深度的電影。導演藉由擋車事件,把陳莫(男主角)設定于原地,動彈不得。一條平凡落寞的商業老街,隱藏了形形色色的人、事與物。于短時間內,穿插各种角色及其狀況,刻意集體製造出连环意外的發生。在所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使陳莫接二連三地牽扯入各個不同的故事情節里。其中,導演以幽默創意寫實的手法,反映出一个現實社會的平凡、悲哀、暴力、情色、怪異等形色百態。

故事由始至終,陳莫闖入一個個原本與他毫無關係的故事里頭,卻也悄悄成了他人故事中的小插曲。 一開始,陳莫踏入三樓老夫婦與小孫女的一場家庭悲劇,從中卻體現了他善良、孝順的為人;接著,他誤闖四樓的妓院。在無法容忍看著皮條客不斷對妓女調戲的當兒,更是流露出他憤怒的正義感。 過程中,陳莫還遇見了一名香港裁縫師慘痛的過往、一名大陸妓女拼命地針扎逃脫、脾氣暴躁的蛋糕店老闆娘、行為怪異的理髮廳老闆、和熱心助人的德士司機。導演巧妙地賦予每個角色獨特的印象,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逐漸把社會現象立體化。如此幽默,卻如此諷刺。

【無心插柳,柳成蔭】
陳莫經歷一連串莫名其妙的意外,那都還算其次。與他有直接關係的,莫過於老夫婦那戶人家。在失明奶奶誤認為自己是她失蹤多年的兒子以後,他并沒有任何澄清。畢竟母親節,爲了能安撫奶奶牽腸掛肚的傷口,爺爺和孫女并沒有揭穿這場誤會,此時造謊變得那么理所當然。陳莫靜靜坐下來陪他們吃飯,陪無父無母的孫女—妮妮聊天。他對妮妮的關懷無非是種彌補。(陳莫與妻子結婚四年,卻因生理問題導致無法生育,更成了夫妻關係疏遠的原因。)一對沒有孩子的父母,和一位沒有父母的孩子,這是劇中最強烈的對比,讓陳莫自然而然地將父愛自內心里散髮出來。而陳莫對妮妮而言,總有種即熟悉又陌生的親切感。

故事的最後,在陳莫開車離開以前,又再度造訪老夫婦。奶奶揭穿了這場騙局,她早就知道陳莫不是她口中的兒子,也明白陳莫的造謊出自于孝敬。最終,奶奶把妮妮的生命托付給了他,同時也把兒子寄給她的信交給他保管。妮妮憑靠著那份親切感緊緊投入陳莫的懷抱里。畢竟年邁的夫婦,并沒有足夠能力給予年僅六歲的妮妮一個完善的成長環境。

那封信,寫滿了令人心酸的真相。其實,陳莫早在理髮廳老闆口中得知,妮妮父親在數年前因欠債逃亡,最終死於槍斃。而母親早在產下妮妮后逝世了。隨著車子慢慢行駛,電影慢慢地結束。雖然,對於奶奶把摯愛的孫女送給了別人這回事,我還是覺得荒謬得很。但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2010年3月4日星期四

《聽說》無聲的愛與夢想

【給予社會多一些關懷】
“我們可曾給予殘障友人,一個關懷的微笑或眼神?”我內心省思著。

整部電影貫穿著一個重要的議題——對於殘障友人在社會中所得到的待遇。這令我想起,在街邊總會坐著數名肢殘或聾啞的殘障友人,手裡握著杯子乞討零錢的畫面。路人隨手從口袋里抓幾個銅板,以施捨的心態丟入杯裡,然後不看一眼地走開。每次看見這一幕幕情景,不禁讓我內心幾分感慨。是的,施捨并沒有錯。但至少可以簡單地給予他人一個微笑或眼神,讓他人感受一絲溫暖,感受你的“幫助”,而并非“施捨”。在這巨大現實社會中,有太多不公平的存在。我們僅能給予身邊面臨困境的人多一些關懷,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若撇開劇中的愛情元素,我想這部電影,更是教育了我們“關懷”這回事吧。

【戀愛,不是用談的,是用比的】
何況,天闊愛上了他误以為患有聽障的秧秧。在所有誤會還未揭開以前,天闊憑靠在大學所學過的手語,與秧秧展開了溝通,甚至戀愛。對傻里傻氣的大男孩而言,喜歡一個人就是有種傻勁會讓人拼命付出,跟對方是否殘障無關。

某個晚上,餐後。好不容易打工賺了點錢并說好請客的秧秧,把一袋子銅板灑在桌上仔細計數。但天闊怕耽誤老闆的時間,而先把鈔票給付了。這一段情節,我尤其感觸。天闊的舉動,在秧秧眼裡竟是種瞧不起。“一塊錢也是錢,我只是數久一點,就要被排擠嗎?”銅板與鈔票之間,往往成了社會里貧富之分的表象。如此可悲,卻如此現實。當然,天闊不是這種人,只是他坦率的個性,不小心碰著了秧秧的傷口。最終,他還是用盡所有傻勁去彌補、挽回。

然而,天闊曾一度擔心父母的認同,因而對這份未成型的愛,時而執著時而泄氣。在父母得知對方是個聽障以後,難免無法接受,但基於獨子的關係,也只好依順天闊的決定。結果,在第一次與父母會面時,從秧秧口中說出的三個字“我愿意”震撼了全場。這是片中的最關鍵點,一聲“我愿意”感動不在於其含義,而是那天籟般的聲音。“我們的戀愛,不是用談的,而是用比的。”這一切誤會,同時更反映出兩人之間,在誤以為對方是聽障的情況下,還愿意為對方付出。我在螢幕前,頻頻贊嘆:“太美了!”

【像水鳥自由飛翔,追逐夢想】
另方面,秧秧并沒有夢想,或許說姐姐的夢想就是她的夢想。她爲了讓小朋(姐姐)完成聽障奧運游泳金牌的夢想,不惜花費自己的青春歲月來打工賺錢。姐姐確實是名聽障,所以照顧姐姐和替別人翻譯成了秧秧最大的責任。然而,在一次火災中受傷,失去了參加奧運的資格。從失落與憤怒中,學習堅強面對自己,更勸服了秧秧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追求愛情的夢想。四年後,小朋果真完成了聽障奧運的夢。

“水鳥依季節的變化而飛翔,我希望你像水鳥一樣,不要被局限在一個地方。如果有一天你離開我了,像水鳥一樣自由飛翔,我會很高興。”小朋對秧秧表達道。

是的,他們各自都像水鳥一樣追求自己的夢想。在長達1小時48分的電影里,將近八成都沒有人說話,唯有安靜的感動在溫柔蔓延開來。愛情跟夢想都是很奇妙的事情,不用聽、不用說、不用被翻譯,就能感受到它。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艋舺》犧牲血淚的感動

【推廣台灣地方文化】
繼《海角七號》取景于南部恒春小鎮,《艋舺》同時以北部艋舺港口作為故事背景。二者皆推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透過電影力量,致使兩地逐步成為旅遊景點。可見台灣電影產業,無形中更推動了觀光業的發展。此外,更讓觀眾們見識除指標性景點以外,那些隱藏在邊緣角落的地方文化。值得感動的是,采取地方文化故事的拍片模式,不但增進台灣人對台灣土地的深入了解,更使大家發現身在其中的微妙光芒。

【面臨義氣的考驗】
青春的義氣,是愚蠢、可愛的。一旦踏入大人的世界,義氣則變得可怕。尤其在黑道,“義氣”二字更扮演著既是兄弟也是仇敵的角色。混入黑道的五個大男生,自此身處于單純的友情義氣與複雜的黑道義氣之中,考驗彼此的人性。

和尚為艋舺未來的著想,私自參與灰狼和文謙的計劃,唆使他槍殺了GETA大仔(金龍父親)。表面看來,和尚爲了保住廟口在艋舺的地位而出軌,不全然構成絕對的背叛。只是時代的不斷逼進,總是教人難以生存。因此,為尋求生存之道而做出某些犧牲,是必然的。但這被逼迫的背叛,同時衍生出和尚的復仇心態。“你以為GETA是什麽好東西,當年他爲了上位,斷了我爸的手…”和尚語氣中充滿憎恨,更是擺明了他最終的復仇之心。

“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會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我才知道我們原來都只是草。”

劇中最後,遍體鱗傷的蚊子示意擁抱和尚,和尚在當刻選擇相信友情,卻未曾預料蚊子暗中在他背後捅上一刀。那一刻,友情早已失去信任抑或寬容,流下一地悲哀的血淚。於是,大家才恍然發現自己都只是脆弱的草,經不起人性的考驗。我不禁回想起那段青澀的高中時期—“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情景,和眼前兄弟間殘殺的畫面(甚至兄弟也成了殺死父親的兇手)。有種強烈的感傷,在心裡發燙。

曾經以為,身處黑道,以暴制暴,才是王道。然而,在殘局面前,他們才明白自己混的不是黑道,而是友情和義氣。

【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
在電影觀賞結束后,我翻覆思考黑道在現實社會中的存在意義,但腦海中卻不斷浮現著打打殺殺的畫面,似乎沒什麽意義。我不曾體會黑道所謂的義氣,或許它是具有某種威脅性的。還記得五人結拜為弟兄時,高呼著:“如有二心,愿受祖師爺懲罰,不得好死…”結果和尚二心了,還真是慘死街頭,不得好死。然而,友情的義氣是令人感動的。相信每個人都深深感受過,即便我們的青春是多么愚蠢、多么可愛的。

2010年2月17日星期三

《Happy New Year》

我僅攜帶
剩餘的狂喜
踩在歲月之上
回眸
一寸寸荒涼
轟炸成花
眼看時間傾斜成
陌生景色
而我撿起
一片片破碎的臉
縫補著
遺落的愛
和光

2010年2月3日星期三

《個體》

閱讀彼此的眼神 解讀不出靈魂
被安撫的傷口 和不被看穿的癒合
相同遺憾 觸碰不了各自的哀傷
我們習慣把眼淚 吞入心臟
因此 生命始終失去縫合的邊界
感同身受的情緒 卻感受不及心靈
誰的心跳 將伴隨我脈搏 平起平坐

那些缺陷的情節當中
彼此究竟是誰的主角
又有誰曾經遭遇 我所遭遇
我卻不曾遇見 誰所遇見

“我們真的了解彼此嗎?”
為何對於生命的認識 僅僅剩下
你的指尖 我的眉頭 他的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