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4日星期三
2010年3月22日星期一
《帶我去遠方》為自己找一個遠方

電影英文名稱取自于美國詩人E.E.Cum mings的一首情詩《Somewhere I Have Never Travelled》。中文譯成“我從未旅行過的地方”,我想這劇情故事更貼切于這英文名稱上吧。
傅天余導演說過:“我們生來就是爲了前往一個未曾旅行過的地方。”人生的成長是一趟漫長旅程。在過程中彼此不斷經歷著各自不同的故事,再從中去尋獲某種對於自己意義非凡的夢想。我們會執著地嚮往,我們奮力追逐,因為我們如此年輕。小桂的色盲島、阿賢的理想愛情,都是他們所夢寐以求的地方。

而阿賢對于愛情的理想與執著,早已成為小桂心中的秘密。小桂因為父親送她的眼鏡,從此為她的世界繪上鮮艷色彩,單一事物在她眼中不僅是單一的顏色。也許如此,她并不會以異樣的眼光去看待阿賢的愛情觀。或者說倆人同病相憐也好。但這是一種相互尊重。雖說,眼睜睜看著表哥與男友耳鬢廝磨的畫面,對小桂而言是幾分殘忍、幾分尷尬的。然而,正如導演所言“Try To Understand”。總有些事情令我們深感疑惑,但我們何不試著從他人立場去理解那些心中的“為什麽”呢?

在阿賢男友搭船離開當兒,小桂忽來的念頭,急忙奔前向他揮手道別。小桂是替阿賢這么做的。這時我不禁回想起,小時候的阿賢也以同樣的方式,與初戀男友道別著。兩幅畫面,在腦海裡翻覆重疊,這是非常感動的。因為,小桂并非理所當然地憎恨他對表哥的背叛與傷害。小桂或許從倆人的感情中理解了什麽,才淡淡地揮手以示對他的某種諒解。
劇情尾聲,小桂最終沒有去過色盲島,只是幸福地從碧海藍天的島嶼夢中蘇醒過來。她看見剛下過雨的天空有道彩虹,遠在天邊。她慢慢展開笑顏,這一切仿佛雨過天晴了。或許,她曾經抵達過心中渴望的遠方。或許,未知的遠方,仍在世界的另一頭等待著她。
放任心中的流浪,為自己找一個遠方吧!找一天,我們可以共同攜手,一起為生命旅行。
p.s. 我漸漸迷戀著高雄的美。
2010年3月20日星期六
《霓虹心》愛是種需要

過程中,Victor認識了弟弟。他跟隨著弟弟的電單車在台北四處流浪,從而建立起倆人的友誼,甚至產生了相互依存的親切感。在Victor知曉母親來台尋找男友的真正目的後,他更是不斷逃避著母親,轉而投靠弟弟。然而,弟弟卻因為父親負債的困擾,連累了Victor一同被黑道挾持。
另方面,Kicki卻因闖入男友張先生的家,掀開了所有倆人不曾提及的家庭背景。這使得Kicki稍顯失落,加上Victor的逃避,更是讓她難過不已。一趟看似愉快的旅行,卻搞成一場僵局。劇中有許多畫面,凸顯了Kicki的孤獨。有種莫名的心酸在心裡涌出,Kicki仿佛失去了所有,然而她需要的無非只是種單純的 陪伴與安撫。
Victor的失蹤,讓Kicki驚慌失措得很,畢竟人在語言不通的他鄉。最終,Kicki在解救了Victor同時,也挽回了兒子的愛與寬容。至於,弟弟對Victor似有若無的曖昧。也許將會譜出動人的異國戀曲,也許僅是如此保持著朦朧的美感,那始終是種美麗的想象。
這是一次特別的經驗。借由述說瑞典人在台灣所發生的故事,其中表達了一件簡單事情,就是愛。無論是Kicki對張先生的愛,抑或弟弟對Victor的愛,這些愛都曾經溫熱過彼此的心靈。唯一不變的,是Kicki對Victor的母愛。
2010年3月18日星期四
《Tiramisu》
自從,母親在一年前不幸於一場車禍喪命之后,就只剩下他和一個染上毒癮的父親同居在這棟廉價公寓里。多年以來,他早已習慣了父親吸毒的行為,視如日常生活一般。每個晚上,他慣性地扭開電視收看八點檔連續劇,兩戶豪門世家相互爭奪地位、名利的爛劇情,總讓他在螢幕前頻頻臭罵著誰的奸詐或誰的愚蠢。而父親則安靜坐在一旁,把工具、材料擱在桌上,手裡握著打火機,接著把藥粉裝入特製儀器里,開始一次又一次偉大的科學實驗。當他入房就寢之前,總是不忘對父親孝敬叮嚀道:“別吸太晚啊,早點睡!”
早上出門工作時,他會把父親鎖在屋裡。早午餐也預先準備好了。某天傍晚,他收工返家。一開啟大門,卻不見父親的蹤影。只見屋內翻箱倒柜、遍地雜物,凌亂得一塌糊涂,就像是竊賊到訪過的那種凌亂。一開始,他真有幾分慌張,但這情緒也急速緩和下來。他踏入房間里,窗簾輕盈隨風飛舞著,夕陽把房間渲染成一片詩意的金黃色澤。他慢慢走向窗臺,探頭望向窗外的風景,不由自主地嘆氣:“或許,他要的,是更多的自由吧。”他突然領悟了父親的逃跑。是的,父親就像母親一樣偉大,爲了他偉大的科學實驗,決心到遠方流浪去。只是這科學實驗,至今還是被所有政府規定為是件犯法的事。
至於母親在他心目中更是偉大了。一年前,就在他生日的那天。母親正好從對面街的蛋糕店買了塊Tiramisu,打算為他慶生。那家蛋糕店的Tiramisu有種讓他無法自拔的魅力,每年生日都非吃不可。然而,母親一個不小心,把蛋糕盒打翻在泊油路上,回頭撿起,卻被一輛貨車狠狠撞個正著。蛋糕被輪胎碾得稀巴爛。路面沾滿了粘稠的奶油,混合血的腥味,美好的生日卻成了他永生的噩夢。這事情,仍舊在他心裡耿耿于懷,他當然無法原諒自己的錯。那天,他許下了個願望,他希望自己可以早日和母親重逢。也許在那一刻,冥冥之中他內心早已萌生了自殺的念頭。
他坐在圍墻上沉思,也好一段時間了。早上剛下過一場雨,所以天氣不至於熱到他會迫不及待地往下跳。這裡的風還是很大,他低頭俯瞰著對面街的蛋糕店,是的,他最愛的Tiramisu,他嘴角不自覺上揚了。
他突然哼起了生日歌,卻有些哽咽。他從口袋里拿出皮夾,把藏在皮夾里的全家福取了出來。靜靜地注視著照片:“爸爸、媽媽,和我。”這是他十八歲生日那年,所拍下的照片。他眷戀著當年幸福美滿的生活,卻也只能淡淡地回味。他試圖在臨死前,把每個人的臉孔記得牢牢的,以方便到了地府還能憑著記憶與父母相認。
突然,他把照片翻了過來。上面寫著:“Tiramisu,意大利文,意即‘帶我走’”。他發現了這照片隱藏著他所不曾發現的秘密,活了三十多個年頭,才頓然曉得Tiramisu背後的真正含義。他頓時回想起母親死去的那天,回想起父親逃走的那幕黃昏夕陽。眼前有歸巢的鳥群掠過,視線隨它們飛去的方向緩緩移動著,愈來愈遠了。“原來,這一切都是種安排。”他語氣沉重。
他放飛了照片,夕陽來了,他跳了下去。如果他沒計算錯誤的話,降落點應該會是在那家蛋糕店門前。
2010年3月16日星期二
2010年3月8日星期一
《停車》—黑色幽默

一對失去獨子的老夫婦和早慧的孫女。
一個把魚頭藏在廁所里的理髮廳老闆。
一個被討債流氓圍堵的香港裁縫師。
一個經營賣淫服務業的火爆皮條客。
一個想逃脫馬夫魔掌的大陸妓女。
一個自稱是戰鬥機飛行員的德士司機。
一對因無法生育而感情日漸疏遠的夫妻。
一如往常的母親節,陳莫約好與妻子共進晚餐,以拉進彼此疏遠的距離。然而,在停下車買蛋糕以后,事情的發生,隨著日落變得愈來愈荒謬。

這是一部頗有深度的電影。導演藉由擋車事件,把陳莫(男主角)設定于原地,動彈不得。一條平凡落寞的商業老街,隱藏了形形色色的人、事與物。于短時間內,穿插各种角色及其狀況,刻意集體製造出连环意外的發生。在所有天時地利人和之下,使陳莫接二連三地牽扯入各個不同的故事情節里。其中,導演以幽默創意寫實的手法,反映出一个現實社會的平凡、悲哀、暴力、情色、怪異等形色百態。
故事由始至終,陳莫闖入一個個原本與他毫無關係的故事里頭,卻也悄悄成了他人故事中的小插曲。 一開始,陳莫踏入三樓老夫婦與小孫女的一場家庭悲劇,從中卻體現了他善良、孝順的為人;接著,他誤闖四樓的妓院。在無法容忍看著皮條客不斷對妓女調戲的當兒,更是流露出他憤怒的正義感。 過程中,陳莫還遇見了一名香港裁縫師慘痛的過往、一名大陸妓女拼命地針扎逃脫、脾氣暴躁的蛋糕店老闆娘、行為怪異的理髮廳老闆、和熱心助人的德士司機。導演巧妙地賦予每個角色獨特的印象,在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逐漸把社會現象立體化。如此幽默,卻如此諷刺。

陳莫經歷一連串莫名其妙的意外,那都還算其次。與他有直接關係的,莫過於老夫婦那戶人家。在失明奶奶誤認為自己是她失蹤多年的兒子以後,他并沒有任何澄清。畢竟母親節,爲了能安撫奶奶牽腸掛肚的傷口,爺爺和孫女并沒有揭穿這場誤會,此時造謊變得那么理所當然。陳莫靜靜坐下來陪他們吃飯,陪無父無母的孫女—妮妮聊天。他對妮妮的關懷無非是種彌補。(陳莫與妻子結婚四年,卻因生理問題導致無法生育,更成了夫妻關係疏遠的原因。)一對沒有孩子的父母,和一位沒有父母的孩子,這是劇中最強烈的對比,讓陳莫自然而然地將父愛自內心里散髮出來。而陳莫對妮妮而言,總有種即熟悉又陌生的親切感。
故事的最後,在陳莫開車離開以前,又再度造訪老夫婦。奶奶揭穿了這場騙局,她早就知道陳莫不是她口中的兒子,也明白陳莫的造謊出自于孝敬。最終,奶奶把妮妮的生命托付給了他,同時也把兒子寄給她的信交給他保管。妮妮憑靠著那份親切感緊緊投入陳莫的懷抱里。畢竟年邁的夫婦,并沒有足夠能力給予年僅六歲的妮妮一個完善的成長環境。
那封信,寫滿了令人心酸的真相。其實,陳莫早在理髮廳老闆口中得知,妮妮父親在數年前因欠債逃亡,最終死於槍斃。而母親早在產下妮妮后逝世了。隨著車子慢慢行駛,電影慢慢地結束。雖然,對於奶奶把摯愛的孫女送給了別人這回事,我還是覺得荒謬得很。但這也許就是所謂的“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2010年3月4日星期四
《聽說》無聲的愛與夢想

“我們可曾給予殘障友人,一個關懷的微笑或眼神?”我內心省思著。
整部電影貫穿著一個重要的議題——對於殘障友人在社會中所得到的待遇。這令我想起,在街邊總會坐著數名肢殘或聾啞的殘障友人,手裡握著杯子乞討零錢的畫面。路人隨手從口袋里抓幾個銅板,以施捨的心態丟入杯裡,然後不看一眼地走開。每次看見這一幕幕情景,不禁讓我內心幾分感慨。是的,施捨并沒有錯。但至少可以簡單地給予他人一個微笑或眼神,讓他人感受一絲溫暖,感受你的“幫助”,而并非“施捨”。在這巨大現實社會中,有太多不公平的存在。我們僅能給予身邊面臨困境的人多一些關懷,世界才會變得更加美好。若撇開劇中的愛情元素,我想這部電影,更是教育了我們“關懷”這回事吧。
【戀愛,不是用談的,是用比的】
何況,天闊愛上了他误以為患有聽障的秧秧。在所有誤會還未揭開以前,天闊憑靠在大學所學過的手語,與秧秧展開了溝通,甚至戀愛。對傻里傻氣的大男孩而言,喜歡一個人就是有種傻勁會讓人拼命付出,跟對方是否殘障無關。
某個晚上,餐後。好不容易打工賺了點錢并說好請客的秧秧,把一袋子銅板灑在桌上仔細計數。但天闊怕耽誤老闆的時間,而先把鈔票給付了。這一段情節,我尤其感觸。天闊的舉動,在秧秧眼裡竟是種瞧不起。“一塊錢也是錢,我只是數久一點,就要被排擠嗎?”銅板與鈔票之間,往往成了社會里貧富之分的表象。如此可悲,卻如此現實。當然,天闊不是這種人,只是他坦率的個性,不小心碰著了秧秧的傷口。最終,他還是用盡所有傻勁去彌補、挽回。
然而,天闊曾一度擔心父母的認同,因而對這份未成型的愛,時而執著時而泄氣。在父母得知對方是個聽障以後,難免無法接受,但基於獨子的關係,也只好依順天闊的決定。結果,在第一次與父母會面時,從秧秧口中說出的三個字“我愿意”震撼了全場。這是片中的最關鍵點,一聲“我愿意”感動不在於其含義,而是那天籟般的聲音。“我們的戀愛,不是用談的,而是用比的。”這一切誤會,同時更反映出兩人之間,在誤以為對方是聽障的情況下,還愿意為對方付出。我在螢幕前,頻頻贊嘆:“太美了!”
【像水鳥自由飛翔,追逐夢想】
另方面,秧秧并沒有夢想,或許說姐姐的夢想就是她的夢想。她爲了讓小朋(姐姐)完成聽障奧運游泳金牌的夢想,不惜花費自己的青春歲月來打工賺錢。姐姐確實是名聽障,所以照顧姐姐和替別人翻譯成了秧秧最大的責任。然而,在一次火災中受傷,失去了參加奧運的資格。從失落與憤怒中,學習堅強面對自己,更勸服了秧秧勇於追求自己的夢想—追求愛情的夢想。四年後,小朋果真完成了聽障奧運的夢。
“水鳥依季節的變化而飛翔,我希望你像水鳥一樣,不要被局限在一個地方。如果有一天你離開我了,像水鳥一樣自由飛翔,我會很高興。”小朋對秧秧表達道。
是的,他們各自都像水鳥一樣追求自己的夢想。在長達1小時48分的電影里,將近八成都沒有人說話,唯有安靜的感動在溫柔蔓延開來。愛情跟夢想都是很奇妙的事情,不用聽、不用說、不用被翻譯,就能感受到它。
2010年3月2日星期二
《艋舺》犧牲血淚的感動
【推廣台灣地方文化】
繼《海角七號》取景于南部恒春小鎮,《艋舺》同時以北部艋舺港口作為故事背景。二者皆推廣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透過電影力量,致使兩地逐步成為旅遊景點。可見台灣電影產業,無形中更推動了觀光業的發展。此外,更讓觀眾們見識除指標性景點以外,那些隱藏在邊緣角落的地方文化。值得感動的是,采取地方文化故事的拍片模式,不但增進台灣人對台灣土地的深入了解,更使大家發現身在其中的微妙光芒。【面臨義氣的考驗】
青春的義氣,是愚蠢、可愛的。一旦踏入大人的世界,義氣則變得可怕。尤其在黑道,“義氣”二字更扮演著既是兄弟也是仇敵的角色。混入黑道的五個大男生,自此身處于單純的友情義氣與複雜的黑道義氣之中,考驗彼此的人性。
和尚為艋舺未來的著想,私自參與灰狼和文謙的計劃,唆使他槍殺了GETA大仔(金龍父親)。表面看來,和尚爲了保住廟口在艋舺的地位而出軌,不全然構成絕對的背叛。只是時代的不斷逼進,總是教人難以生存。因此,為尋求生存之道而做出某些犧牲,是必然的。但這被逼迫的背叛,同時衍生出和尚的復仇心態。“你以為GETA是什麽好東西,當年他爲了上位,斷了我爸的手…”和尚語氣中充滿憎恨,更是擺明了他最終的復仇之心。
“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會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曾經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我才知道我們原來都只是草。”
劇中最後,遍體鱗傷的蚊子示意擁抱和尚,和尚在當刻選擇相信友情,卻未曾預料蚊子暗中在他背後捅上一刀。那一刻,友情早已失去信任抑或寬容,流下一地悲哀的血淚。於是,大家才恍然發現自己都只是脆弱的草,經不起人性的考驗。我不禁回想起那段青澀的高中時期—“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情景,和眼前兄弟間殘殺的畫面(甚至兄弟也成了殺死父親的兇手)。有種強烈的感傷,在心裡發燙。
曾經以為,身處黑道,以暴制暴,才是王道。然而,在殘局面前,他們才明白自己混的不是黑道,而是友情和義氣。【意義是三小,我只知道義氣】
在電影觀賞結束后,我翻覆思考黑道在現實社會中的存在意義,但腦海中卻不斷浮現著打打殺殺的畫面,似乎沒什麽意義。我不曾體會黑道所謂的義氣,或許它是具有某種威脅性的。還記得五人結拜為弟兄時,高呼著:“如有二心,愿受祖師爺懲罰,不得好死…”結果和尚二心了,還真是慘死街頭,不得好死。然而,友情的義氣是令人感動的。相信每個人都深深感受過,即便我們的青春是多么愚蠢、多么可愛的。